石雕是一種減法創作,不像其他媒材可以增加與修改,每一刀下去都是不可逆的,因此每一步都需要格外小心、精準拿捏。這是一門與時間對話的藝術,每一次切削、每一層打磨,都是讓作品從石頭中慢慢浮現的過程。
石頭蘊藏著大自然千萬年的記憶,不同的石材有不同的紋理、顏色,有些純淨透白,有些渾厚沉穩,也有些帶著細緻的色彩變化。甚至同樣的石材,在不同的產地,也會有細微的質感差異。選擇適合的石材,是雕刻的第一步,也是一場與大自然的合作。
石材的顏色與紋理,影響著作品的氛圍與最終呈現的效果。有的石材純白無瑕,有的帶有黑色線條,有些則是灰色、粉色、甚至綠色的。
即使是同一種石材,也因為生長環境不同,產地不同,而呈現出各自獨特的質感。例如某些產地的石材較為細膩,適合精雕細琢,而有些則帶有較明顯的層理,能呈現出粗獷的視覺效果。
選擇石材時,除了考量外觀,還需要注意它的硬度與密度,這些都會影響雕刻時的手感與技法。
雕刻前,會先在石頭表面畫上輔助線,這就像是建築的藍圖,讓雕刻過程更加順利。
這些線條能幫助確保雕刻的比例與形體,特別是需要精準對稱或保留特定結構的作品時,更是不可或缺的步驟。使用的工具可以是鉛筆、蠟筆或簽字筆等,依據石材顏色選擇最清楚的標記方式。
這一步很考驗大腦,畫的好能讓雕刻過程更順暢,也降低出錯的機率。
正式進入雕刻階段,這部分分為粗胚、中胚、細修,逐步讓作品從石頭中顯現出來。
(1) 粗胚:建立基本輪廓
(2) 中胚:逐漸細化形體
(3) 細修:刻畫細節
這個過程就像是在「喚醒」石頭裡的靈魂,透過雕刻,讓它的形態與故事慢慢浮現。
雕刻完成後,表面還會帶有雕刻刀痕,這時候需要透過打磨來讓作品更加細緻。
打磨的方法
不同的作品,適合不同的紋理呈現。有的雕塑需要極為細膩的打磨,讓表面光滑如玉;有的則保留一點粗糙感,讓雕刻的層次更加分明,增添作品的質感與個性。
最後一步,就是讓作品徹底清洗,呈現它真正的樣貌。
清洗後,作品終於完成,每一條紋理、每一個刻痕,都成為時間留下的痕跡,讓石頭擁有了新的生命。
雕刻石頭不只是技術的累積,更是一種與內心對話的過程。每一次敲擊、每一次打磨,都是在與作品交流,感受它的變化與成長。
創作的當下,是最純粹的快樂。而我也希望,這份喜悅能透過作品,傳遞給每一位觀賞的人。
願每一塊石頭,都能在創作中找到它的靈魂,也願這份美好,能觸動每一個人的心。